&esp;&esp;也就是说,这个“青年代表团”形式上是官方的,实质上是民间的。如果是在米国,这样的代表团可能就由米国青年协会之类的组织决定了,但在华夏,得由政治巨头门决定。
&esp;&esp;华夏真的没有人才吗?当然不是。当后来赵无极看到中央拟定的代表团成员初稿时,赵无极立即提出了意见:搞各类民族音乐器乐戏剧的青年找5人,修习武术的(有真功夫的)找5人,画国画与油画的找5人,有各类民间绝活的青年找5人……
&esp;&esp;赵无极当然是顺口提醒,直到十几年后,华夏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比较从容了,才会明白“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”这个观点。
&esp;&esp;在地球这个村落里,惟一具有可比性的,是源自西方的自然科学以及相关技术,在这个基础上有先进与落后之区分。
&esp;&esp;只是人们自觉或学自觉地把它扩展到观念、经济、文化、生活等诸多方面。类似于不喜欢迈克尔杰克逊就是不懂流行音乐,不懂好来坞就不懂电影,不吃西餐就是out一样,这其实是对生活本质的歪曲。
&esp;&esp;譬如凤山的环境,它的经济形式,永远不可能实现所谓的机械化,它的手工艺品,它的森林生长出来的山珍美味,恰恰就在一种自然生态的环境下才有价值与意义。
&esp;&esp;如果用西化标准,或以“意义”为生的人来看,凤山如此落后,就该从地图上消灭。
&esp;&esp;……
&esp;&esp;凤山乡的考试,分类两类试卷,一类是想要进入经济发展办公室的人,必须要考;另一类是要进入党政办的人,也必须要考。但是,问题又冒出来了,那就是有人开始举旗不定,譬如大家最想进经济发展办公室的,因为人多,万一考砸了,岂不是连党政办也进不了?
&esp;&esp;有人说,进党政办吧,那儿升官的前途比其他两个部门更大一些。事实上,身入官场,有的人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清楚,但有的人却相当清楚。那就是自己升官无望,找一个油水足一点,工作相对轻松一点的岗位,也就差不多了。
&esp;&esp;凤山乡的那些四十、五十甚至已经退了休的乡干部们,难道还不是前车之鉴?
&esp;&esp;不过,这一情况对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特别是后来函授文凭大行其道,大家的“文化”整体提升之后,思想就变完了。大家都差不多,都读了几本书,甚至我的文凭比他的文凭还要高一些,为什么他有机会而我没有机会?
&esp;&esp;这只能说明,抱有这种想法的人,并不真正懂得官场。
&esp;&esp;这样说吧,你有文凭,但并不是有文凭就能当官;你有本事有能力,并不是能力越强官就越大……
&esp;&esp;因此,有的人在考前找到韦长青和甘霖,要求两科错开,并且同意一个人报两科。
&esp;&esp;赵无极最初的主意只是落脚在,分为不同的题,只是挑选出相对适应某类工作的人员,既然有人提出这个意见,也正中赵无极下怀:“每个人都可以做两套卷子,两个分数都有效!”
&esp;&esp;不管怎样,你一个人只能进一个办公室。譬如,你考到经济发展办公室第一名,党政办那边也是第一名,但你却只能选择一个办公室工作。
&esp;&esp;这场考试下来,结果也出乎意料。
&esp;&esp;费琳娜,因为擅长于写作,在赵无极看来也就在写作办公室了,但是,这小妮子竟然考了个两科第一名。不过,最终费琳娜还是选择了党政办,党政办最麻烦的事情是写材料,但这个对于费琳娜来说,已经不存在问题。
&esp;&esp;有些闹得比较利害的,两科都排名靠后,自然没什么希望。
&esp;&esp;而那十几个托关系的人,竟然有一多半如愿以尝,进入了相对较好的部门。
&esp;&esp;范东明因为要参加高考,已经到了复习的关键时刻,自动放弃了这次考试。李海兵那小子也考得不错,得了个党政办科第3名,经济发展科第2名。
&esp;&esp;不过,作为主要阅卷者的赵无极,对这些乡干部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。一是基础差,连一些常识问题都会答错、选错;二是思维僵化,只会处理有固定模式的问题,稍为灵活一点,就不知从何处入手;第三就是综合能力特别差。
&esp;&esp;譬如两类考题后面都有一道题,“请根据材料给上级部门写一份情况说明”,这是后世公务员考申论时常用的题型,但绝大部分人写出的“情况说明”还不如赵无极准备的材料更有“说服力”,抓不住关键,抓不住重点,不会组织语言是其通病。
&esp;&esp;但无论如何,有了这个“成绩”之后,大家都知道赵无极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