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兰州返回陇西!
汴州军撤军几天之后,达扎路恭才领着一队骑兵来到已经人去楼空的和戎城。
这里不仅是汴州军走得一干二净,甚至连一粒米都没有留下来,所有辎重都给运走了!
“我之前还以为是方清的诱敌之计,没想到他们是真的撤走了。”
看着耗子都要被饿哭的废弃营地,达扎路恭一脸苦笑对身边的纳囊·赤托杰说道,心中有些懊悔,自己之前用兵太过于谨慎了。
早知道汴州军是真在撤,他就顺便带兵尾随一把偷袭,搞不好就一战定乾坤了。
“大论,您说唐军怎么就撤了呢?”
纳囊·赤托杰一脸疑惑问道。
在他看来,方清不该撤。
都说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
方清带兵第一次攻凉州,是来势汹汹。将来要是再出兵,可就没这么轻松了。
“或许,方清是认为手握兵权,就能回汴州当天子,不想折腾了吧。”
达扎路恭叹息说道,内心有点鄙夷方重勇了。
在他看来,改朝换代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,但要有文治武功,起码,军功是不能少的。
“大论,那李承宏我们要不要……”
纳囊·赤托杰压低声音问道。
把李承宏立起来,在凉州建立一个傀儡政权,未尝不是一个妙招。
此前方清横在凉州跟前,大军虎视眈眈,这件事自然是不值得拎出来说。现在方清退走了,他麾下的虎狼之师也撤离了,这件事要不要给个说法就很重要了。
现在吐蕃人跟凉州本地人完全没有合作,或许,把李承宏搬出来,可以缓和一下他们跟河西本地大户之间紧张到要互砍的关系。
“如果把李承宏立起来,我们就要退回鄯州了,其实这也是赞普的想法。”
达扎路恭轻轻摆手,断然否决了纳囊·赤托杰的建议。
方清这一退,他和吐蕃赞普之间的矛盾,立马就从次要矛盾上升成了主要矛盾。
蓄势待发
在古代,历法节气是很重要的一件事,上到天子,下到佃农,都不能忽视这件事的影响。
到了什么节气就要干什么农活,这是保证土地收成的头等大事。
待方重勇领着汴州军退到兰州金城时,初春乍暖,几乎是在某一天突然“宣布”春天的到来。
城外的荒地上,有不少正在开垦的农夫。去年的“熟田”肥力已经耗尽,今年必须要开荒,还要从黄河岸边捞起一些淤泥来“补土”。
站在金城的城墙上,方重勇看着城外有人在修凿水渠,有人的修补城墙,感觉兰州好像是一个沉睡的巨人,从睡梦中苏醒了过来,正在活动筋骨。
只可惜,兰州多山,可以屯田的地方并不多。
根据前世的数据,方重勇得到了一个可怕的结论:兰州本地的耕地面积,只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三而已!
其他的耕地,都是在山上开发的梯田。想在唐代的边疆,劈山为田,那难度真不是一般的高,光一个灌溉问题就没法解决。
因此,以兰州为根基来建设边防,显然是不太现实的,驻军的屯粮都需要外部供给,很容易被人断了生路。宋代与西夏之间的争斗,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因此,打通河西走廊,至少是夺取凉州,乃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。
大军退到兰州金城之后,方重勇就宣布任命韩滉为行军长史,负责传达军令。军中诸将,都想到了什么,于是纷纷对韩滉不假辞色,让这位骤然获得提拔的前任宰相之子有些难堪。
“本官听了你的建议,带兵返回了兰州修整。
如今军中对退兵颇有怨言,你怎么说?”
方重勇转过身,询问一旁的韩滉道。
这话可不好接,方重勇虽然从来不会斩杀献策的幕僚,但是将其投闲置散,还是挺平常的,并不值得大惊小怪。
韩滉面不改色对他叉手行了一礼,随即答道:“官家,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吃,两个和尚抬水吃,三个和尚没水吃。现在众将都聚在一块,上阵之时,冲在前面也是立功,冲在后面也是立功。即便无功而返,将来也不失封侯,光耀门楣。自然是没什么干劲。”
“你说得不错。”
方重勇点点头,他刚刚不过是诈唬一下韩滉而已,其实对于军中诸人的想法是很清楚的。
“那依你之见,本官应该如何处置呢?”
方重勇微笑问道,很有些考校的意思。
“回官家,依下官所见,大功要重赏,非猛士不可。
官家在军中可以悬赏精锐骨干以突袭瓜州,不成功便成仁,重赏之下必有勇夫!
余者颁布严苛军规,让他们人人签字画押,犯军法者立斩不饶。战后各有封赏不在话下。
对于担忧军法严苛者,可返回汴州屯扎,战后,自然是无赏也不罚。”
韩滉一针见血指出方重勇现在带兵